10万港人北上养老,“银发经济”开辟新蓝海

2025年11月07日 | 小微 | 浏览量:69511

10万港人北上养老,“银发经济”开辟新蓝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抒颖

为解决养老问题,92岁的香港长辈余姨,曾与老伴一起在美国的女儿家旅居多年。最终,他们决定来到广州选择机构养老,于2022年一起住进椿萱茂(广州科林路)老年公寓。

10万港人北上养老,“银发经济”开辟新蓝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今虽然老伴已离世,但余姨依然在这里找到了多彩的晚年生活。她在椿萱茂的生活规律而充实,常约好友打麻将消遣,还加入 “国风奶奶团” 参与走秀活动。每当穿上旗袍登台时,她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余姨常说,能在熟悉的故土安享晚年,又有丰富活动相伴,日子过得很舒心。

10万港人北上养老,“银发经济”开辟新蓝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余姨的故事,是10万名香港长者北上养老的缩影。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比过去10年激增了40.5%。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推动这一趋势。2023年,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粤港两地养老合作的备忘录》及《有关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合作意向书》。

今年10月起,“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总数增至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推动了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

闸口打开,港人北上养老热度再起。尽管有院舍计划托底,“银发经济”也被认为前景可期,但养老服务这门生意需要长久做。对标成熟的经济体,中国的养老业务仍在蹒跚起步,过程也仍有荆棘待破。

港人北上养老

香港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地区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5.3岁(男性82.38岁、女性88.17岁),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尽管人均寿命长,但香港是典型“地少人多”的地区,物价也相对高昂,这导致长者在香港的养老需求未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这是港人北上养老的现实背景。

居住在椿萱茂的88岁长者陈伯,正是被内地的养老环境所吸引的香港长者之一,他在多番比较珠三角多家养老机构后,最终被椿萱茂的专业服务和人文环境所打动。“我的孩子在网上帮我搜索了资料和信息,我看完之后也觉得OK,挺满意,就同意住进来了。”闲暇时间里,陈伯会在公共区域里练书法,与其他长者聊天,享受着宁静充实的养老生活。

安永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老年人口抚养比显著攀升,香港达27%,澳门为16%。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本地养老院平均轮候时间长达24个月,一张床位月均补贴高达2.5万港元,人力成本占运营费用的六成以上。

“同样50多平方米的居住空间,以及配套的护理、餐食等服务,在香港大约需要6万港币左右。但是在广州天河区的科林路椿萱茂,大约是9000至15000元,可以说是非常有性价比。”一位为长辈考察广东养老机构的香港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除了经济考量,香港本地养老设施不足也是重要推动因素,公立养老院床位紧缺,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两年,硬件设施较好的机构甚至需要等待6年之久。

种种客观因素叠加,跨境养老应运而生,“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顺势推行。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机构的食宿、护理服务及基本医疗等费用,有意参与该计划的长者须先经香港安老服务统一评估,这项政策为正在轮候香港养老床位并有意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长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香港工联会理事长黄国表示,“越来越多的香港老年人选择回到内地养老,不仅缓解了香港本地的养老压力,也为内地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企业加速布局

跨境养老成为趋势性现象,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均抢滩布局。

早在2023年,中国太平和中国太保就已经在跨境养老领域落子,通过“保单直付”功能,可使非人民币的保单收益也用于支付内地相关养老服务的费用。香港保诚保险则是通过与境内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医疗费用直付服务。

在中山,由中山火炬开发区国有企业中山火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颐康老年服务中心,近年来也加入跨境养老的阵营。此外,港资企业也多有布局,例如中山信辉康养也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兴业控股也在佛山等地布局跨境养老业务。

尽管竞逐者众,但是养老毕竟不是“一次性”买卖,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体验,均会左右长者以及其家人的选择。

面对市场的“压力”,各家提供跨境养老服务的机构“铆足了劲”。多数机构在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以及社区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这种模式以港资企业见长;本土的机构则在与相关部门对接时更有优势,各家机构在强化自身优势时,各有考量。

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提及,椿萱茂在广州的两个项目为跨境养老做了很多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比如,和香港的慈善机构乐善堂合作,定期组织香港有意向的老人与家属一起试看试住。

与香港机构合作,这是一种可行的获得客群信任的途径。

广州椿萱茂运营总监、椿萱茂(广州兴业)老年公寓总经理侯湘华补充道,香港长辈“更熟悉乐善堂”。乐善堂扮演了“联系人”和“信任背书者”的角色。它不仅帮助椿萱茂招募,更重要的是组织有意向的长辈和家属一起来这边看和试住体验。这种来自当地机构的背书比广告有效,是敲开香港市场的关键。

陈思提及,椿萱茂也会帮助长辈群体对接差异化需求,例如与街道社区等进行沟通对接,以及衔接周边的医疗资源等,“在本土化方面,我们的长处会持续存在。”

万亿银发生意

跨境养老趋势的兴起,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银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毋庸置疑,“银发经济”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银发经济产业总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比重的6%;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0%。

市场空间巨大,但并不意味着养老生意“好做”。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养老还关乎社会责任,在安全上不容有闪失,这就对服务与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匹配需求,企业端也要迭代相应的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事养老业务的投资人士对21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从成本来算,一个养老项目从投入到现金流回正的周期大概至少需要5至8年,此后才有望进入盈利期,这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专业能力。

陈思坦言,椿萱茂旗下目前在北京、天津有多个项目进入稳定期,处于满住状态,盈利表现不错。这些项目的运营时长,多数在7年以上。

椿萱茂也在积极进行轻资产拓展,强化专业和品牌输出。

她进一步补充,椿萱茂目前洽谈的两类轻资产客户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以及地方国企旗下的康养集团。“保险公司有业务协同的可能性,地方国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有闲置资产,而椿萱茂在拓展客源以及运营服务上有积累,刚好契合他们的需求,也有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已经落地。”

在助力养老产业加速发展之上,政策也在不断发力。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发改投资〔2024〕1014号)首次将养老设施项目纳入基础设施REITs发行范围,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

REITs作为成熟的金融产品,已经助力商业体、保租房以及产业园等物业类型打通“投融管复退”的投资闭环,将成功的经验应用于养老设施,理论上看也同样能够起到正面的助益。

陈思分析称,养老REITs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拥有资产,二是经营得好。椿萱茂目前在营项目多数为租赁项目。但通过轻资产管理,可以将优质运营与资产相结合,在未来创造出可能满足REITs条件的成熟资产包。当然,这也需要它与资产持有者建立起更加深度的链接。

目前,虽然养老REITs在中国也尚未有成功发行的先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银发经济”,市场的成熟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群雄逐鹿之下,“养老”或许将会逐渐成为一门不那么难的生意,而惟有出色的运营与服务,才能在这个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