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史上首次回落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2024年05月24日 | 小微 | 浏览量:67193

2023年我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史上首次回落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创纪录的一年,整体产销跨上历史台阶,出口成为世界第一,也是中国乘用车市场走出疫情阴影、重归销量增长轨道的一年。

2023年我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史上首次回落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与此同时,2023年我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出现历史性波动,整体新车金融渗透率史上首次回落。2023年市场整体新车金融渗透率为56%,相比2022年下滑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金融渗透率略低于整体市场水平。该《报告》由微众银行、罗兰贝格联合发布。

《报告》分析认为,供给不足、需求难振是汽车金融渗透率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供给端,受2023年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战影响,汽车品牌不断将资源向产品价格与终端营销倾斜,汽车金融的补贴和商务政策受到挤压,传统的“免息”车型数量下降,“免息”力度减弱。在需求端,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有效需求不足仍是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压力,而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居民端的杠杆水平在2023年进一步下滑。

“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利好政策持续出台,汽车金融产业规范化与多元化将不断提升,供需两端将逐步修正归位 。”《报告》同时表示,并预测称,到2028年,我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将达71%左右。

《报告》还分析了渗透率的结构,结果显示,2023年汽车贷款(含信用卡分期)仍为汽车金融的主流产品,占比约80%。租赁服务自今年以来规范化有所提升,产品专业度持续加强。中长期而言,伴随B端和C端用车需求占比提升,租赁业务的展业机构数量和种类增加,汽车融资租赁潜力有望向发达市场靠拢。

“相比传统燃油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金融渗透略低于整体新车金融渗透(约50%),且主要以贷款模式为主,未来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报告》称,新能源汽车金融渗透偏低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主机厂端的补贴力度,二是金融供给端的难度,三是渠道端的重视度,四是消费端的意愿度。

所谓“金融供给端的难度”,《报告》表示,新能源渗透率在2023年再创新高,但是其产品残值估算难度大,保险费用高,历史数据相对有限,导致汽车金融与租赁机构在产品设计与生命周期管理难度加大,因而对于金融供给的丰富度、价格与灵活度相对传统燃油产品较为有限。

《报告》还显示,2023年至今,我国乘用车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加剧,除了传统的头部大型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与部分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亦不乏区域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与服务机构的跑步入场。价格战在汽车金融市场同样存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2023年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商业银行得益于其相对较低的资金成本、领先的金融科技水平以及近年在零售金融方面的不断转型与提升,已成为汽车金融的主力玩家,正在大幅挤压汽车金融公司和租赁公司的市场空间。2023年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市场整体份额可达46%,相比2022年有较大幅度上升。汽车金融公司受到商业银行的冲击,叠加主机厂倾斜性支持力度的减弱,其市场份额压力显现,2023年市场份额约为39%,有所下滑。租赁公司(包括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公司)在银行客群下沉以及回租政策收紧的影响下,零售端市场空间收窄;同时,尽管直租业务受政策支持,但B端和C端的租赁服务消费习惯有待培育,2023年整体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至15%,在过去三年中已累计下滑8%。

“展望未来,汽车金融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报告》称,短期内,预计乘用车行业的高压内卷态势将持续,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汽车金融将成为一项专业的汽车服务,而汽车金融公司与租赁公司将凭借各自在渠道、产品、客群等维度的专业性,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渗透与完善,以及政策端的逐步规范与引导,实现市场份额的反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