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知名基金经理研判: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2024年02月19日 | 小微 | 浏览量:77092

七位知名基金经理研判: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七位知名基金经理研判: 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过去三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趋弱,板块结构分化明显,春节前A股底部放量大涨,孕育了龙年投资的希望。展望龙年,A股将如何演绎?市场信心如何进一步催化?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七位知名基金经理研判: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七位知名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经理余广,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联席总经理、基金经理唐小东,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曾豪,国泰基金主动权益三部负责人、基金经理程洲,招商基金投资管理四部专业副总监、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翟相栋,富国医药创新拟任基金经理赵伟。

七位知名基金经理研判: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述基金经理对龙年A股和港股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已到达数年一遇的历史低位,非常具有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资本市场稳定因素不断累积,将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同时,他们建议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政策发力方向的定调和指引,关注央国企在A股中的基石作用,在投资中相对看好顺周期、大消费、科技成长等板块。

中国资本市场已极具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评价开年以来的A股行情?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王贵重:开年以来市场呈现加速下跌态势,超过个人预期,优质成长股批量跌到10倍~15倍PE,意味着哪怕不增长,这些资产每年的回报也有6%~10%。相较于基本面,目前的判断更多来自于流动性方面:首先是外资持续流出,其次是内资调仓带来卖压,最后是一部分活跃资金卖出成长股、买入价值股。

以史为鉴,熊市中最后一跌往往是因为流动性压力,精准的底部难以判断,“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与全球股市还是与国内国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赵伟:开年以来,A股大幅回调,结构上,小微盘承压严重,高股息资产较为抗跌。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市场预期不稳,尤其是对经济修复的力度尚有分歧,还需数据进一步验证;二是在悲观预期主导下,普通投资者不敢入场;三是市场对雪球合约敲入、融资账户平仓、股东质押平仓等可能出现的被动卖盘有一定的担忧;四是开年以来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美债收益率下行短期受挫。

整体而言,本轮下跌或受非理性预期的自我强化影响。在恐慌情绪出清后,市场的性价比反而更为凸显。

翟相栋:年初以来,除部分高股息央企外,大部分行业和公司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年初A股市场的连续、快速、大幅下跌,使得绝对收益型产品、微盘量化产品等出现较大回撤和波动,这类产品的投资人普遍风险偏好较低且有严格的止损纪律,在出现这一异常波动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卖出止损操作。

曾豪:一方面,年初以来随着地产销售下滑与国内基本面复苏预期出现反复,以科技成长为代表的机构高位重仓股快速调整。在市场加速调整过程中,两融及场外衍生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也加剧了市场负循环,导致以小微盘股为代表的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急剧收缩。

另一方面,年初以来,美联储激进的降息预期修正,美国增长韧性强于预期,美元流动性向紧缩回摆,这也对A股估值和流动性形成了向下压力。

此外,临近春节假期,市场成交和投资者心态均季节性清淡,也部分抑制了风险偏好。

基本面是影响市场信心的最主要因素

关注两会定调和指引

中国基金报:近期政策面不断发力提升市场信心,在你看来,信心来自何处?需要哪些催化剂帮助市场建立信心?你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哪些期待?

余广:股市的整体走向仍然更多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和企业的盈利增长,基本面是影响市场信心的最主要因素。宏观经济、各个行业的景气度和企业盈利,有周期的因素,此外,政策的力度、进度也是主要因素。

政策层面,2023年年末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把赤字率从3%提升到3.8%,显示出政策思路的变化,对经济更加重视,相信这一积极的政策取向会在2024年延续。

唐小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简单分为针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和针对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政策。短期来看,由于市场部分股票处于流动性风险状态,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政策化解相关风险。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市场将有望实现企稳和反弹。

从中期角度看,市场会更关注经济基本面相关政策。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在发力,显然决策层已经注意到需求不足的问题。随着后续宏观政策的发力,若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则市场有望走出一轮可持续的反弹行情。

翟相栋:股价涨跌来自于业绩和估值,业绩的信心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估值的信心需要监管的呵护、市场的赚钱效应、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转好等三个方面共同铸就。

我对全国两会的主要期待是“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政策和表述。

赵伟: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政策发力方向会有更为明确的定调和指引,有望重塑市场对于经济修复力度的共识。

曾豪:资本市场信心主要来自对中国基本面中长期改善的趋势不变、引入长线增量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继续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提振作用。我主要关注以下两点:第一,对全年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这决定了稳增长的力度和信心。第二,消费提振与中央政府超预期加杠杆的可能性,在地产疲软与外需磨底的背景下,基建投资担负重任,如何落地项目以及新老基建是否会齐发力值得重点关注。

程洲:当前,市场指数仍在3000点以下。展望2024年,虽然地方债务压力及地产的惯性下行压力对经济的拖累依然存在,但地产下行速度最快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此外,长期建设特别国债及“三大工程”等政策仍有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叠加企业去库存基本结束,宏观经济仍有望企稳。

王贵重:信心比黄金重要,战胜内心的恐惧,方能看见曙光。底部坚持乐观,和顶部坚持谨慎一样困难。

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位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经历三年的震荡分化之后,当前市场是否处于高性价比的底部区域,整体估值情况如何?龙年A股市场行情是否值得期待?

曾豪:虽然当前市场对于政策效果与经济复苏的弹性仍有分歧,但盈利底的出现以及政府重新加杠杆,表明当前市场已经进入高性价比的底部区域。对于未来,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估值角度看,A股的底部特征较明显,可对A股的后续表现更乐观一些,机会将大于风险。

翟相栋:不论是绝对估值水平,还是相对A股自身历史、股债比价、中外权益资产对比,目前A股市场处于数年一遇的底部区域,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者来说,目前位置的A股性价比较高。

我们认为,A股市场在经历长达三年较大幅度的震荡下跌之后,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反弹,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唐小东:从全年来看,预计市场整体下行风险有限,但到底是结构性行情还是整体反弹,需要关注经济基本面修复的力度。如果经济基本面修复力度较强,则市场有望出现一轮整体性反弹行情;反之,市场大概率呈现结构性行情走势,低估值高分红板块仍有性价比。

程洲:当前市场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位,我们对新年相对比较乐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当前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本开支开始趋于谨慎,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边际好转,好的公司一定会先跑出来,这点会比2023年更加明显。基于以上判断,我觉得2024年至少会有结构性行情。

赵伟:截至2月5日,全部A股的PE(TTM)中位数为17.99倍,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这也意味着市场已计入极度悲观的预期。

向后看,A股有望迎来钟摆的回归:第一,企业盈利已结束2021年一季度以来的见顶回落周期,将逐渐走向低斜率修复通道;第二,中美货币政策有望从背道而驰走向相向而行,海内外流动性将宽松共振;第三,强美元和高美债对A股的制约有望打开,风险偏好将迎来积极改善。因此,回归A股定价本源,“三因子”有望在2024年共振修复。

央国企有望担当A股基石

助推市场风格趋向大盘价值

中国基金报:近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动作对市场有何影响?是否会助推市场风格从小盘向大盘转向?

翟相栋: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市值管理考核有助于国企更好地担当A股市场基石的作用。单纯就市值因子来说,过去几年小市值板块较其他板块有较大的超额收益,因此,整个板块均值回归是必然趋势。但对于部分有长期成长性的优质小市值公司来说,随着公司业绩和规模的持续快速成长,这部分公司相较大盘股仍然会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程洲:国资委考虑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强化投资者回报,带动指数反弹;证监会就稳定市场信心积极表态,带动政策预期回暖;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边际放松地产融资政策等,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有助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多部委也开始对资本市场积极发声,一系列举措有望提振市场信心。

赵伟: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呵护,有望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并常态化采用市值管理工具维护公司价值,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提升股东回报。此外,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需要从供给端培育潜在经济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成为时代的贝塔。

从风格看,有望从小盘走向均衡。一方面,央企市值管理改革可以长期提升央企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延续“中特估”行情;另一方面,科技成长有望继续受益于经济增长的供给端改善和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

曾豪:“市值考核”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央企价值实现与市场认同,也会助推市场风格从小盘向大盘价值转变。由于小微盘股的盈利能力难以支撑其高估值,大盘股盈利优势有望显现,“市值考核”带来的央国企估值重估,也会强化大盘价值占优趋势。

看好顺周期、大消费、科技成长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龙年你更看好哪些产业领域及赛道的投资机会?

余广:未来主要看好以下板块:受益于经济企稳回升的顺周期板块,受益于海外经济修复的出口型行业,具备全球优势的高端制造,短期受益于利率下行、长期受益资本开支降速、供给成本大幅上升支撑价格以及“实物资产价值提升”的大宗商品。

翟相栋:关注AI和创新药两大产业趋势,另外,较关注银发经济、制造业出海、军工等方向的投资机会。其中,AI和创新药是目前全球引领的创新型产业趋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创新持续期久,我们在2024年仍然非常关注这两个领域优质公司的表现。

曾豪:2024年投资继续沿着科技成长、传统复苏链、困境反转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科技成长方面,看好直接受益海外流动性宽松的通信、电子、部分传媒股和创新药;二是传统复苏链方面,优先关注供给端约束强的煤炭和有色以及锂矿等超跌的资源品;三是困境反转方面,逢低布局产能出清的养殖等农业股,未来一个季度机会比较大。

程洲:消费板块中,看好医药和必选消费。医药板块中,看好制剂出口、制剂国际化、原料药。食品饮料板块,看好必选消费,包括肉制品、乳制品龙头公司,对于白酒等可选消费相对谨慎。

在成长板块中,看好TMT中的算力国产化、信创,制造业中的“专精特新”。2024年周期板块或有阶段性机会,金融板块整体偏谨慎,或有个股机会。

赵伟:以创新为主的产业性机会或是全年的核心主线,主要关注医药板块的三个方向,一是医药创新,二是院内复苏,三是药企出海。

唐小东:从确定性的角度,关注两个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医药,整体估值已经极低、行业利空消化相对较充分,同时,长期老龄化的趋势对医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极高的确定性;二是高分红板块,随着监管层持续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落实,预计未来分红将成为投资回报的重要来源。

港股市场有望否极泰来

中国基金报:港股处于全球估值洼地,你对港股2024年表现怎么看?

翟相栋:港股市场中有很多未在A股上市的优质公司,且大部分公司估值较A股更低。对于港股创新药、互联网、新兴消费等领域的优质公司,我们认为现阶段有较大的吸引力。

王贵重:港股的核心逻辑是便宜,大的机会来自于大的分歧。调整背后主要是中国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和美国通胀超出预期。外资对港股和中概股过分悲观,但实际情况是,低估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今年流动性有望好转,美国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下方下跌空间有限,上方反弹位置和空间广阔。

赵伟:2024年,港股市场有望否极泰来。一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趋于结束,降息周期逐渐开启,强美元和高美债的约束将打开,海外流动性压力也会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基本面预期回暖或将成为港股企稳的核心催化剂。

随着稳经济政策的密集加码,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有望提升,有利于扭转港股悲观情绪。因此,在“政策底”已经明确、“情绪底”即将到来、“市场底”渐行渐近之时,对港股无需过于悲观。

曾豪:国内经济状况是港股表现的决定性因素。2024年,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中国经济缓慢复苏,海外紧缩周期接近尾声,有利于港股中期表现。短期而言,美联储货币政策节奏与市场降息预期的拉锯将继续扰动港股分母端,国内修复尚需时间验证,对港股投资要保持耐心。

2024年港股关注稳定回报、抗波动的高股息国企,如部分上游资源品、通信等板块;对于海外流动性相对敏感的科技、医药以及部分消费板块,也将受盈利预期回暖以及美债利率下行催化,投资节奏上需注意阶段性宽松交易回摆的冲击。

不确定性因素有望逐步缓解

中国基金报:2024年,扰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否逐渐淡化?还有哪些风险因素和关键性事件需要关注?

王贵重:目前市场的主要矛盾可能在于中国能不能完成经济转型,从房地产驱动转化为科技制造驱动。我们通过微观调研和历史规律判断认为是能够实现的。

翟相栋:伴随着市场较大幅度的下跌,许多风险释放较为充分,A股是少有的赔率和胜率均较高的长久期资产,但2024年仍需关注地缘政治风险。

余广:后续重点关注国内经济数据的趋势变化以及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在极端估值、交易情绪低位叠加积极因素逐步积累的情况下,无需过度悲观,A股总体机会大于风险。策略上,行业配置分散,较为均衡,持股以低估值、高品质类的龙头公司为主,防守反击,以待市场情绪面的变化,把握估值修复机会。

唐小东:市场极低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对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消化是比较充分的。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来自国内政策和海外风险。

赵伟:2024年,市场扰动因素有望逐渐退去。一方面,开年以来的深幅回调已让恐慌情绪充分出清,叠加中央汇金入市增持,流动性压力已有所缓解;另一方面,随着美债收益率下行,A股估值端或将迎来修复,外资流出压力有望缓解。

往后看,需重点关注全国两会,尤其是经济增长目标及政策发力方向的确立,或让市场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另外,还可关注美国经济、通胀数据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或对降息预期形成一定扰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